• 我不要跟你玩了啦!!!

    我家有個輸不起的孩子~~談如何增進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姊姊與弟弟相約玩象棋,開始的時候,兩個人一邊嬉鬧一邊玩,弟弟贏了姊姊第一局,一邊消遣姊姊,還要求要繼續玩,姊姊不以為意仍然與弟弟一起玩,玩第二盤的時候,姊姊運氣比較好,一連吃了弟弟許多棋子,弟弟開始不說話了,之後姊姊連贏了兩局,弟弟就非常的生氣,責罵姊姊說:「姊姊作弊,不要跟姊姊玩了。」在一些競賽性的遊戲中,輸贏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孩子對於輸贏較不在意,可是有的孩子卻非常計較輸贏。當他們贏得比賽的時候,常常是洋洋得意,若是輸了,卻表現的無法接受結果,不是發脾氣、怒罵對方,就是一再要求繼續玩,不願意面對輸的結果,這樣的現象顯示出這些孩子,無法坦然面對挫敗,無法從挫折或逆境中,學得教訓,尋求解決困境的方法。

    最近幾年來一些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高IQ可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除了IQ之外,EQ以及AQ的高低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所謂的AQ,指稱的是人們遇到困境、挫折時,忍受挫敗以及解決問題與困難的能力。所以要培養孩子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孩子高AQ則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重要因素。
    孩子在競賽性的中想要贏得比賽是常有的事,父母也常常鼓舞孩子爭取第一、拿一百分,這對孩子來說有許多正面價值。對孩子來說,贏得比賽、成績優異,表示我是好寶寶、我是最棒的、我很厲害、爸爸媽媽會很愛我;如果輸了,表示我不好、我不厲害、爸爸媽媽會不喜歡我。所以,輸了,代表孩子會失去許父母、師長、朋友的讚賞與喜愛,輸了,就什麼都沒了,孩子自然很難面對失敗與挫折。

    競賽中,比賽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是,比賽的過程與經驗,更有是許多值得學習的。因此,父母在帶領孩子參與競賽時,應該讓孩子能瞭解,比賽的結果,輸或贏並不是全有或全無的,父母除了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之外,更需要引導孩子檢視比賽的經驗,陪同孩子探討成功的原因,鼓勵孩子繼續保持良好的行為與習慣,以保持優良的表現。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甚理想時,接納孩子沮喪的心情,陪孩子探討失敗的原因,並針對孩子參與比賽時,努力的付出、遵守規則、有始有終、保持風度等良好行為給予正向的回饋,父母不只重視比賽的結果,更鼓勵比賽過程的良好表現,讓孩子在表現不佳的情形下,仍能得到適當的肯定,也藉此機會讓孩子瞭解,雖然他這次的表現不佳,失敗了,父母依然愛他,關心他,並引導孩子從檢討中發覺錯誤,讓孩子能接受失敗並檢討改進。

    成功不是偶然,成功的背後,是許多的努力、嘗試錯誤與失敗所累積的,因此,培養孩子願意嘗試錯誤、面對挫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力的正確方向。

    父母教育孩子,不應以成敗論英雄,應該以孩子在參與競賽過程中的全程表現,做為回饋的基礎,當孩子遇到挫折或失敗的時候,不必急著責備孩子,如果父母能以溫暖與包容的態度接納孩子的表現與結果,肯定孩子在比賽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有助於緩和孩子挫敗的心情,在孩子心情稍平復之後,陪同孩子檢討造成錯誤或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再一次的嘗試與面對挑戰,孩子便能在被鼓勵的氣氛下成長,也培養出面對挫折的能力。

    作者: 如穎心理成長中心 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張如穎

     

     

    Posted by 張 如穎 @ 15:53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WP_Modern_Notepad

2008 年 4 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近期留言

分類

文章彙整

關於如穎

★服務時間★

❤週一~週五
下午:14:00~18:00
晚上:19:00~22:00

❤週六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8:00

★聯絡我們★

☛電話:04-2228-2220
☛E-mail: service@ruyin.tw
☛臺中市中區柳川東路三段5號5樓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map

 本中心導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