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如穎心理師將於110年5-8月間於文化大學推廣進修部台中校區開設系列課程,歡迎有興趣的夥伴可點選下列網址參閱與報名

    (1)【親職講堂】愛的成長進行式-寶貝情緒停看聽110年5月29日(六)
    https://taichung.sce.pccu.edu.tw/courses/0FN9B0050?c=2604

    (2)【成長講堂】壓力與情緒的認識及管理110年6月26日(六)
    https://taichung.sce.pccu.edu.tw/courses/0FO4B0060

    (3)【週二系列課程】兒童情緒教育與輔導班6/08~8/03(二)

    https://taichung.sce.pccu.edu.tw/courses/0FO2B0080

    課程地點於: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658號

  • 「每次我只要躺上床,就開始焦慮不安,今天不知道又要翻到幾點才可以睡得著了…。」

    「只要每次躺在床上無法馬上入睡,翻來翻去的時候,我心裡就想完蛋了!明天的會議我肯定又會沒有精神怎麼辦!睡不著怎麼辦!慘了慘了!」

     

    上述這些是在診間很常出現關於失眠者挫敗的聲音,對於睡眠這個佔掉我們人生三分之一的行為,當你想要完全的掌握它,效果往往不如預期。

    當人越想要控制一件事情,結果卻不盡己意時,就會產生挫敗的感覺。而這種對於睡眠挫敗的感受,很容易在下次你打算入睡時,再度出現,像是影子一樣的和你一起上床,你越是抗拒,這股挫敗感覺就會越巨大,讓人越來越緊繃,對於「睡眠」這個行為就很容易和擔心、焦慮等情緒連結在一起,當這些情緒出現之後,就更難睡得香甜。

  • 《張如穎心理師與張逸芃心理師通過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第一屆生理回饋與治療專業人員認證!》

    2019年「台灣生理與神經回饋學會」認證僅通過四位專門執業人員,很榮幸其中二位即為本院專職心理師。

    學會認證過程採多階段資格考核認證,除取得四階段(生理回饋/實務操作/進階生理回饋/臨床應用)與六大主題共24小時課程學分外,第二階段為實務知能測驗與種子教師現場進行臨場考核與判讀資料並解釋。

  • 在治療室中,會出現各式各樣、層次不同、深淺不一的情緒,這些情緒中,有個常出現的不速之客,經常在討論過程中不斷出現。特別是在步調快、壓力大的情境中,這位常客就是挫敗感。
    每個人在成長的經驗中,不免有感到挫折的時刻。比如在校讀書階段,成績不如預期、很想要交朋友,卻不順利;在職場中,雖想要成功出人頭地,但總是感到無法融入、晉升的速度不如預期、急著想完成所有事情但卻總無力追上,搞得自己焦慮、同事關係也不睦;在家庭裡,覺得無法達到父母期望、很努力盡本分但公婆卻總是有話可說、孩子不聽話、處理孩子們的生活瑣事沒被感謝就算了還被嫌棄……種種挫敗經驗常讓人感到痛苦不堪。

    挫敗感出現了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當你知道了情緒是從何而來,就會比較容易順著這條路送它離開,或是與其和平共處。

    挫敗感的出現,常是由於:你得不到你要的,或是得到了你不要的

    以交友過程來解釋,得不到你要的:就是在你不斷追求下還是被女神/男神拒絕。得到了你不要的:就是在你告白後,得到了一張好人卡。這時,挫敗感就出現了。挫敗感出現的時候,負面情緒很有可能會像漣漪一樣,迅速擴散,這原因是因為大腦會抓取過去挫敗的經驗,或是預期未來也會遭受同樣的失敗,而使挫敗感在你的大腦中開始喧囂,讓你覺得狀況無法控制,瀕臨失控邊緣。到最後出現自我厭惡或是自信心低落的結論:「我很爛!」

    當我們可以意識到,這樣的情緒是自己的大腦產生的,而不是因為別人的關係造成的,就能進入到調整挫敗情緒三步驟:

  •  在心理治療室中,常聽見個案們因為和他人比較,而產生諸多批判自己的聲音以及不滿足的情緒。例如一個美麗的青少女,拿著她的手機指著臉書上另一個女孩的圖片,垂頭喪氣地說:「心理師,討厭,她po一句話就那麼多人按讚,而且有那麼多朋友,我都沒有,我是不是比她醜……」,或是一個當中階主管的中年男子,義憤填膺的表達:「為什麼這次的分紅我比較少,和我同期進去的學弟拿的比我多!?」比較的主題很多,例如比較待遇、容貌、去了多少國家、臉書上的朋友多寡、交的伴侶的條件、買了多少奢侈品、房子買在什麼地段等等。

    1060708TIME

  •   近幾年熱門的自助旅行議題,在諮商室裡也開啟了對這個議題的討論,前些日子有位年輕女孩,坐在我對面滿懷情感的跟我分享「我剛去完澳洲15天的自助旅行回來,第一站抵達雪梨,第二站進入澳洲內地北領地—傳說中的世界中心Uluru,最後一站會到墨爾本。一路上我都是自己一個人,一個人緊張兮兮地轉機,一個人慌張、左右張望決定要吃什麼,一個人擔憂夜晚街頭是否危險,自助旅行就像一個人去過另外一個人的生活;也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溫暖的太陽下,我坐在街道上吃著從餐車上買來的便宜草莓小餐包與咖啡,滿心愉悅地欣賞街頭表演、參觀南半球最大的墨爾本博物館時的驚喜萬分、至今為止覺得吃過最美味的Top bon牛排。但最可怕的是…,不論到哪裡,孤單總是緊緊跟隨著我、逼得我不得不時時刻刻傾聽自己心底最害怕的聲音,那可能是一段自我貶抑的話語,或是隨時都不得不做出選擇,而放棄另一種可能性的痛苦掙扎;也可能是語言隔閡、看著別人困惑眼神時,自我感受到的尷尬與害羞…,旅行的一路上我都忍著不哭,直到回到臺灣,坐上父母開來接我的車上,晃動的心才總算穩定了下來。」

  •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照顧一個小孩,你看得到他的成長,你從他翻身到開始爬、到走路、自己吃飯、最後是上學、自己洗澡,但照顧老人必需承受的是退化,長輩從自己能走路到坐輪椅、從自己能進食到需要人餵食、從自己洗澡到別人幫忙洗澡。照顧小孩是逐漸放手的過程,照顧老人是個逐漸承接更多責任的過程,你知道接下來的重擔將會愈來愈重。許多時候在發現身體健朗的父母倒下、失功能後,我們才會開始想要盡其所能地回報父母,但是你知道嗎?廣義的來看,「老化」指的是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總稱,不論好與壞。老化不是一個點或結果,老化是個線性的過程,所以每個人分佈在不同線性過程裡,會出現不同的樣貌,依據其樣貌的不同,身為子女的我們可以提供的協助也不同。

  • 「對著電腦螢幕,眼睙就像是自動開關式的流了出來,夜晚難以安眠,就像是漂浮在海面上似的不安睡眠,夢裡全是闔眼前的煩惱,藉著夢不斷的覆述著。白天,努力打起精神的想要重新來過,到最後卻總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什麼也沒有完成,生活充滿無力與挫折,日常生活中的興趣與美食,都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無法完成,日復一日的生活只証明了自己的無能。」

    —我是一位心理師,上述描述的是我一年半前的生活,長達數月,那段時間我正在跟碩士論文與工作之間求平衡,我熱愛心理學,也活在其中,但在壓力與自我要求下,出現了上述現象,別人可能會懷疑:「妳是位心理師耶!?妳沒有辦法治好自己嗎!?妳怎麼會讓自己得到心理疾病!?妳專業嗎!?」這些話就像在問一位醫生:「你也會生病嗎?」

  • 每個月第一個週六早上,在診所中舉辦的家長團體中,總會聽見來參加的爸媽熱烈地討論著,關於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們互動時產生的問題。孩子每天都在長大,隨著每個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幾乎在每次的討論中,都會有家長提出一個問題:「心理師,我也想要用正向、鼓勵、用適當的方法跟我孩子互動,但……但我孩子太厲害了,他們似乎都會知道用什麼方法讓我噴火! 讓我變身成大恐龍!」

  • 第二個層面是,我們要怎麼定義「足」? 要到什麼樣子的程度才會覺得 「喔!夠好了!」呢?

    我們的生活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評分的標準,也有一個評分的截止日期。例如,

    期中考完了之後就是期末考,期末考過後放假,不久之後開學了,期中考又來了。這樣的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重複的出現,我們很習慣這樣的安排,所以等到我們畢業了,還是用同樣的模式在過生活。習慣著設定一個又一個截止日在自己的未來中,例如,30歲以前一定要賺到第一桶金、要結婚、要生小孩,或是40歲以前一定要當老板等等,把自己困在一個個自己設立的框架中無法逃脫。我們永遠也無法定義什麼叫做 「夠好了」,直到死的那刻,我們都在追求著自以為有價值的東西。

 
WP_Modern_Notepad

2024 年 4 月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近期留言

分類

文章彙整

關於如穎

★服務時間★

❤週一~週五
下午:14:00~18:00
晚上:19:00~22:00

❤週六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8:00

★聯絡我們★

☛電話:04-2228-2220
☛E-mail: service@ruyin.tw
☛臺中市中區柳川東路三段5號5樓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map

 本中心導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