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5月27日,天氣晴朗的周末。
這一次的家長團體,共有十餘位家長參與,孩子的年齡分布於幼兒園中班至小學五六年級。在本次的團體中,家長分享投入早期療育的經驗,討論是否要給孩子服用藥物以協助孩子在學習上能較為專心,以及需不需要告訴孩子有關於疾病與症狀等各類教養上的議題。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照顧一個小孩,你看得到他的成長,你從他翻身到開始爬、到走路、自己吃飯、最後是上學、自己洗澡,但照顧老人必需承受的是退化,長輩從自己能走路到坐輪椅、從自己能進食到需要人餵食、從自己洗澡到別人幫忙洗澡。照顧小孩是逐漸放手的過程,照顧老人是個逐漸承接更多責任的過程,你知道接下來的重擔將會愈來愈重。許多時候在發現身體健朗的父母倒下、失功能後,我們才會開始想要盡其所能地回報父母,但是你知道嗎?廣義的來看,「老化」指的是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總稱,不論好與壞。老化不是一個點或結果,老化是個線性的過程,所以每個人分佈在不同線性過程裡,會出現不同的樣貌,依據其樣貌的不同,身為子女的我們可以提供的協助也不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可能會對說謊這個行為感到非常的頭大。父母很輕易的會把說謊和 “不誠實”、“小時候這樣長大怎麼辦”、“以後會被抓去關” 等等嚴重的後果連接起來,而陷入了災難化思考,感到十分焦慮。其實說謊是孩子成長階段中很常見的一個發展的過程,父母在感到焦慮不安之前,可以先這樣告訴自己,說謊其實也是一種能力,只是現在孩子不知道如何在正確的場合或方式使用這個能力。
到底孩子什麼時候會開始有說謊的現象發生呢?
研究指出較年幼的兒童認為自己的“信念”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實,不像年長的兒童會知道每個人的信念可能是不相同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下面以一個研究的具體例子來解釋,在解釋之前,先讓大家猜猜看年幼和年長的兒童對於以下的故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答案:
“一個小孩將一些巧克力放在藍色的碗櫃裡,然後到外面去玩。當他不在時,他的媽媽將巧克力移到綠色的碗櫃裡去。”
各位猜猜,當小孩回家時,想要吃他的巧克力,請問他會到哪裡去找呢?
隨 著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每位爸媽總會碰上不同面向的問題,起初是情緒控制、聽話與否,接著開始了同儕與人際關係的發展,然後面臨小學課業上的問題,及如何 與老師溝通『關於我的這個孩子』,乃至於回到家裡,夫妻之間、與公婆相處,孩子與手足的互動,各種小事大事不斷地發生,總是有好事讓你微笑,但偶爾也會遇 到挫折或無奈。
現職:
學歷:
—我是一位心理師,上述描述的是我一年半前的生活,長達數月,那段時間我正在跟碩士論文與工作之間求平衡,我熱愛心理學,也活在其中,但在壓力與自我要求下,出現了上述現象,別人可能會懷疑:「妳是位心理師耶!?妳沒有辦法治好自己嗎!?妳怎麼會讓自己得到心理疾病!?妳專業嗎!?」這些話就像在問一位醫生:「你也會生病嗎?」
現職:
學歷:
經歷:
孩子生氣就像是快樂、興奮、難過一樣,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情緒,常常聽見師長焦急的問當孩子生氣時怎麼辦,卻鮮少聽到有人問,當孩子快樂的時候怎麼辦,這反應出來的是普遍性來說,大家把「生氣」這情緒視為十分棘手、很難解決的情況。人有趨吉避凶的傾向,當你覺得這個東西不好,就很容易避開、跳過不去處理,但其實放著不去面對,情況會越來越糟,因為越想辦法避開就會越不知道怎麼處理,越不處理就越陌生,越覺得這個情緒很可怕,就越會逃避,負向循環之下,我們無力教會孩子生氣時如何因應,因為我們大人自己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