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的浩浩,每次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只要有人不小心碰到他、拿了他的玩具,或玩具不借他玩,他就會向週遭的大人說:「你看小傑,他打我!」或「你看哲哲,他玩具都不借我玩。」
碰到一個愛告狀的小孩,大人們經常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到他的抱怨,這也往往逼得大人們不得不作一些處理,來制止孩子告狀的行為,好讓大人能從一再受到騷擾的痛苦深淵裡解救出來;因此大人們出面替浩浩擺平紛爭,但是幾次以後,浩浩的告狀行為卻愈來愈多了,真是令人頭痛!
其實孩子們之間的互動,有孩子世界中自己形成的互動法則,孩子們可透過協商、討論、交換、輪流等方式來形成妥協,而達到一個互動的均衡狀態;即使遊戲的過程中,偶爾出現不平衡的狀態,如吵架、爭奪玩具、違反規則等行為,只要孩子們之間不會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原則上,大人們都可暫時不必介入,只需在一旁觀察他們的互動,在他們的協商觸礁時,再適時提供一些建議即可,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孩子解決困難與問題的習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父母可扮演情緒的支持者,適時地為孩子加油打氣,同理孩子挫折、無奈的心情,在聽完孩子的故事後,可以提供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鼓勵孩子自行解決問題。例如,你可以說:「聽來,你好生氣喔!你要不要說說看怎麼啦?」,以及「你要不要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你們的問題?」,或者是「我覺得你的方法很棒,你要不要試試看!」
孩子愛告狀的行為會持續出現,經常與孩子週遭成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關,這些成人可能因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對孩子告狀的行為感到厭煩,或為了方便與儘快解決問題…..等原因,而省略了孩子面對衝突時,應學習的協商與妥協技巧,直接代替孩子做決定或扮演事件的仲裁者;如此,孩子學會的是——只要遇到困難,找大人準沒錯!而且只要不厭其煩地一直吵大人,吵他們一百次、一千次,他們終究會出面解決問題的;而孩子在人際互動中應如何進行討論、協商與妥協,都因為大人的介入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相對於孩子自己進行協商與妥協,向大人告狀、催促大人解決問題是比較容易的事,協商與妥協是費時又費力的工作,所以只要大人們願意介入兒童的衝突事件,兒童便會選擇省時又省力的方法——用「告狀」來解決困境。
要改善兒童愛告狀的行為,可以在下次兒童來告狀時,不必急著解決問題或仲裁是非,先邀請孩子坐在你身邊,請孩子詳細描述事件始末,耐心聽完孩子述說的故事後,先分享及同理孩子遭遇的無奈、不平與憤怒的情感後,再請孩子談談他期望的解決方式,引導孩子思考除了大人直接介入之外,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方式。一開始,孩子可能無法想出恰當的解決方法,父母不妨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鼓勵孩子試著尋找或選擇自己認為較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於孩子每次嘗試解決問題之後給予讚賞與肯定,也可以在事後和孩子討論他所選擇的問題解決方式,是不是一個恰當的方式,或有沒有其他更恰當的方式,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思考這些問題,但要切記,這絕不是對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行批判,那只會令孩子感到挫折與灰心,再也不願意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父母與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時,可逐漸減少提供具體建議,並增加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鼓勵兒童面對並解決問題,或與其他孩子一同協商,以解決共同面臨的困境,透過培養及建立兒童協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愛告狀的行為自然就消失了。
作者: 如穎心理成長中心 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張如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