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心理學家都認為,早期的童年經驗對於一個人的人格養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意味著兒童生活的環境,以及兒童與照顧者互動的方式,對於兒童的行為和情緒的影響深遠。在兒童的行為觀察中,兒童的行為常常反映了兒童與周遭親人的互動形式,因此,提供一個健全的人際互動環境對於兒童身心的健全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現代的父母,工作忙碌、生活步調緊湊,面對每天的生活壓力,往往在不自覺的狀態下,情緒的起伏也相當大,間接地也影響了親子的關係與互動,從門診觀察親子互動中,往往會發現,孩子的行為表現常常與父母的特質有關,例如:善於使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其父母經常會以口語溝通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容易緊張,行事風格急躁的孩子,通常他們的父母的個性都比較急。因此,若是父母想要提升孩子的情緒穩定性與挫折忍受力,則父母也需要與孩子一同成長,父母除了需要觀察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人際互動與情緒表現之外,父母試著檢視與瞭解自己的情緒狀態,以及對於挫折或不預期事件的處理方式,將有助於增進親子互動,提升孩子的EQ。
自從心理學家高德曼提出「情緒智商」(EQ)這個概念之後,關於如何提升EQ的想法便獲得許多的討論,心理學家認為雖然每個人的個性或情緒的特質可能受到遺傳或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是EQ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獲得改善的。所謂的EQ泛指「個人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個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了解別人的情緒的能力」、「維繫圓融的人際關係的能力」,將EQ這樣的概念應用於親子互動上,我們可以從父母與孩子的觀點分別來探討親子互動中的現象。
要提升EQ,在父母的角色方面,首先,父母可能需要加強對自己的情緒的覺察,例如:觀察自己和孩子對話時,會不會原本無意指責孩子,可是說話時的音量高亢,說話內容對孩子有諸多的批判與不同意,這樣的現象常見於親子互動中,也常常是父母對自己情緒的覺察有誤差所致。其次,父母可以試著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情緒所引發,例如:當孩子生氣頂嘴時,母親可能想傳達自己受傷與不被尊重的感覺,可是母親本身已相當生氣,說話時語氣強硬與內容多為指責,而孩子因為受到指責與批判,表現的更為強硬,更不願意屈服與道歉,這樣的互動讓母親認為孩子反抗性強,情緒不穩定,然而母親忽略了在這場親子互動中,孩子的情緒反彈也與母親的情緒控制能力不佳有關,反之,如果母親能溫和地傳達其不被尊重的感覺,僅就事實與行為層面回饋給孩子,更能達到有效溝通的效果。再者,父母可以試著與孩子培養親子溝通時間,透過談話、親子遊戲、說故事或生活經驗分享等方式,增進父母瞭解孩子情感的技巧與能力,也因為親子之間的瞭解增加了,更有利於增進善意與正向的親子互動,協助孩子面對挫折與困難,增進孩子的情緒處理技巧,提升親子的EQ。
從孩子這方面來觀察,透過細心的觀察,父母親可以從與孩子的對話、孩子與手足或玩伴間的對話,瞭解孩子對自己的情緒覺知的能力,並於孩子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觀察孩子與他人的協商與妥協的方式與能力,觀察孩子是否能正確察知同伴或親人的情感或情緒變化,透過親子討論或遊戲的方式,父母親可教導孩子正確的人際互動知識與技巧,協助孩子發展正向與圓融的人際互動。
作者: 如穎心理成長中心 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張如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