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對小明說:「你最近怎麼了?怎麼常常跟同學吵架、跟哥哥打架呢?怎麼最近都變得很不聽話呢?」小明低著頭,搖搖頭什麼也沒說。媽媽不耐煩地說:「每次都這樣,問你問題,你都是搖搖頭,怎麼什麼都不說呢?」

    生活中常常有許多的事件,可能不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這相事件累積起來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壓力,當我們承受了較大的壓力時,很容易以情緒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將情緒表達的方式,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同。一般而言,成熟的個體(成人),會以語言作為基本的表達方式,大人們常常以口語的方式表達感覺與感受,可是這樣的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兒童。

    隨著年齡的降低,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逾失去其優勢,小學中年級以下的兒童,常常無法使用貼切的語言來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與情緒,兒童往往是以一些不尋常的行為來表達他們心中的感受。例如:孩子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比較可能出現易怒、焦躁不安、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不聽從父母或師長的指令,或者故意犯規,惹惱周遭的大人。如果大人們不能正確地解讀孩子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常常會直接地指責或懲罰孩子,結果不僅無法協助孩子抒解情緒,反而因為經常的懲罰,使得兒童情緒變的更糟,並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孩子在父母的眼中變的更不聽話、愛搗蛋、唱反調。相反地,如果老師、父母能夠瞭解,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問題時,可能反映出孩子在生活上遭遇困難、學業面臨困境、與同學發生不愉快、或是生活上遇到了一些無法解決的壓力時,父母或老師才有可能會進一步瞭解孩子所面臨的困境。

    一般來說,要直接和兒童談論他們遇到的困難,可能比較不容易,孩子也比較不習慣以「我….…」為出發點,來談論個人面臨的困難。當大人們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或感受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說故事或玩遊戲,透過使用動物玩偶或虛構的人物,隨著和兒童一起玩遊戲或說故事的過程,觀察孩子的行為,聽一聽孩子在遊戲中表達的看法與感受。在與孩子說故事的過程中,大人們可以將故事的情節逐漸轉移到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衝突事件,或是考試成績表現不佳等事件上,再讓孩子自由發揮故事的情境與其所扮演的角色的心情、想法或看法時,往往能有效的協助大人們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例如:和孩子一起說故事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從前有一隻小熊,他在森林理和其他的動物一起玩,在玩遊戲的時候,他突然就咬了身邊的長頸鹿,其他的小動物都嚇了一跳!」然後大人可以問小朋友:「你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隨著孩子的回答,我們可以請孩子談一談,小熊咬其他動物的原因、小熊的心情、小熊對周遭的看法、小熊遇到的問題….…等。當我們透過遊戲或說故事的過程,瞭解孩子的心情或困境之後,同樣地,也可以再利用遊戲或說故事的方式,教導故事中的主角問題的解決方式,或是對故事主角的看法。如此,能夠以一種比較和緩與不具威脅性的方式,提供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協助孩子成功地擺脫心情的低潮。

    作者: 如穎心理成長中心 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張如穎

     

    Posted by 張 如穎 @ 01:02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WP_Modern_Notepad

2004 年 12 月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分類

文章彙整

關於如穎

★服務時間★

❤週一~週五
下午:14:00~18:00
晚上:19:00~22:00

❤週六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8:00

★聯絡我們★

☛電話:04-2228-2220
☛E-mail: service@ruyin.tw
☛臺中市中區柳川東路三段5號5樓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map

 本中心導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