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員中,若是有人罹患了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地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與挑戰。當家人得知疾病的診斷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壓力與調適的歷程,在情緒的調適歷程中,總共包括了6個時期。以下針對情緒調適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或可能發生的現象做一個概要性的說明:
1. 驚嚇期 (Shock): 此時期的反應發生在初得知疾病診斷時,這樣的訊息對家屬來說,有如晴天霹靂一般,令人難以承受。通常父母或家屬對於被告知孩子罹患重大疾病時,常感到相當驚訝與震驚,常見的情緒反應包含: 發呆、驚恐、害怕、擔心、焦慮與不安。
2. 否認期 (Denial) : 在經歷了驚嚇期,定下心回神之後,親戚朋友可能提供各種意見,其中也包括否定醫院所做出的判斷,更期盼可能是醫院的檢查有誤所導致的錯誤診斷,此時期常見的反應是:否認與拒絕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實,並開始轉換醫院或向其他醫師求診,希望得到不同的看法與診斷,形成病患在各大醫院之間反覆看診的逛醫院現象 (hospital shopping)。
3. 憤怒期 (Anger): 在經過反覆確認與不同醫師 /醫院的診斷趨於一致時,此時父母須面對孩子真的生病了這個事實,這是個相當沉重的壓力與打擊。對父母而言,可能出現一些想法: “為什麼是我?” “上天真不公平”, “我又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要懲罰我”,等不合理的想法。處於此時期的家長有比較高的比例可能出現較強的情緒反應,其表現出來的型態包括了易怒、容易生氣、頻繁的人際衝突或夫妻間的衝突等。也由於此時期家長的情緒起伏相當大,所以容易與照顧者或提供醫療照顧的人員發生衝突。
4. 討價還價期(Bargaining):隨著時間的流逝,家屬逐漸瞭解到孩子生病的這件事,心情也漸趨平靜,便開始思考要如何做才能改善現況,隨之而來的是尋求救治孩子的方法。此時期的作為比較是衝動而不理性的,可能會大量的尋求醫療資源的協助、求助於宗教儀式、更改姓名、或尋求偏方與民俗療法,期待透過各種努力能夠改變或治癒孩子的疾病。這個時期,家屬往往可能會不計任何花費,用盡各種方式,以換回孩子的健康,這也是最容易受騙上當或花費相當大筆金錢的時間。
5. 憂鬱與低潮期(Depression):家屬經歷前一階段的努力之後,更進一步瞭解了慢性/終生性疾病的意義,也就是這種疾病未來的痊癒是不可能的,孩子將終生罹患該疾病。此時家屬可能覺得期待落空,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因為不會痊癒,也可能對未來感到失去希望,有時因為前一時期所安排的各種醫治、宗教儀式的介入、嘗試各種偏方、秘方,耗盡了時間、金錢與體力,而感覺到身心俱疲,因而不再期待或致力於孩子的治療,呈現半放棄的狀態。家屬可能會表現出對社會失望、從社會互動中退卻,精神與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失調,可能感覺到相當的無助,對未來失去希望與信心,嚴重者還可能有自殺的意念。
6. 接納期(Acceptance):經歷了前5個階段的掙扎、努力之後,到了這個時期,家屬真正瞭解疾病確實發生了,而且是無可改變的事實並接受了這個事實。在調整心情與步調後,重新開始規劃治療或調整人生方向與計畫,嘗試與疾病和平共存。當家屬對疾病的心理調適到此階段之後,方能妥善的分配時間、精力,於工作、就醫、休閒,達到一個平衡穩定的狀態。
在家屬的情緒調適歷程中,心理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家屬平順地渡過每個時期,走向接納疾病的最終階段。從早期療育的實務經驗中,筆者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父母親處在情緒調適歷程中的第2、3、4、5階段時,對於孩子的協助都相當地受限,而且孩子的進步也有限。可是,當父母親接受了孩子生病的事實(第6階段)之後,不僅可以觀察到父母鬆懈了緊繃的面容,更見到了孩子在發展上突飛猛進的進步。
作者: 如穎心理成長中心 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張如穎
本文已刊載於國民健康局遺傳疾病諮詢窗口 網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