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生病時,不僅孩子感到沮喪、難過,對父母來說無疑地,也是一項艱難的挑戰。當孩子生病了,許多原本的生活作息、預定的計畫、未來的目標可能都需要做相對的調整,如果孩子的疾病只是小感冒或短期的疾病,則疾病對父母與家庭的影響層面就比較小。如果孩子的疾病是比較複雜、治療難度較高或重大傷病時,則疾病對於孩子與整個家庭影響的層面就會擴大,其影響的時間也會拖的比較長。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常常因為生理上的病痛而變得比較悲傷、沮喪,或顯得比較脆弱。如果孩子經常需要到醫院就診,則孩子面對醫療過程中所帶來的不舒服或痛苦的醫療處置,這對孩子來說,到醫院看醫生就好像是去面對一個巨大而可怕的怪物,孩子只能以最嚴厲與最慘烈的哭喊,來表達其無限的恐懼與抗議。孩子情緒化的反應與抗議,對父母來說,當然是造成沈重的負擔與困擾,但是,如果我們能瞭解這些反應背後所隱藏的涵意,以及能正確的接收到孩子透過情緒反應,所投遞出來的求救訊息,也許我們就比較能夠瞭解孩子的需要,正確的回應並提供適當的幫助,而不會只是一謂的要求孩子或指責孩子。
可是,要怎麼做才能真的瞭解孩子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呢?協助孩子接受醫療照護,與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或情緒時,有一些方法可以提供父母參考。
首先,父母要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儘可能的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情緒性的反抗與哭鬧,很容易將其情緒傳染給父母,使父母也跟著上火氣,火冒三丈,這樣的現象是相當合理與正常的。只是,跟著孩子一起生氣或難過,對於解決目前的難題與困境並沒有幫助,如果能夠適當的控制情緒,與孩子的互動才有機會持續,才有可能進一步瞭解孩子的需要或訴求,也才能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提供必要的協助。
其次,學習安撫孩子的情緒:我們都知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他們的處理能力遠不如大人,因此,當孩子面對壓力或處於恐懼的環境與經驗中,由於面對問題與理性處理問題能力的不足,才會出現退化行為或情緒化的反應。所以,要讓孩子回到理性層面處理問題,就需要先協助孩子宣洩與穩定情緒,讓情緒的高峰過去,才能談如何解決問題。如果孩子正在發脾氣,父母不必急著要求孩子立刻穩定下來,讓孩子的情緒有適度的發洩,給孩子一些時間處理他們的情緒,情緒才能漸趨緩和。父母的陪伴與適度的同理,對於孩子情緒的安撫是有幫助的,例如,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打針很痛噢!」、「氣死人了對不對!」、「你很生氣噢!」等,這種同理孩子感受的語言,可以讓孩子覺得被瞭解、被認同,溝通的管道才能開啟,孩子才有機會敞開其受傷的心,接受來自父母的關愛。除了提供情緒宣洩的管道,以及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外,還可以做的是,抱著孩子、安慰孩子,告訴孩子說:「媽媽/爸爸疼你呦!」、「怕怕,沒關係,媽媽在這裡!來,媽媽抱抱!」、「痛痛噢!媽媽呼呼」等,進一步提供保護與撫慰的感受,將有助於安定其情緒。
第三,避免以威脅或打針、開刀等口頭恐嚇迫使孩子屈服:到醫院接受治療對許多兒童來說都是不好的經驗,如果是重大的傷病,甚至是住院治療,有時孩子在醫院的經驗是非常傷害性的,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會對其生病產生不理性的連結,他們可能相信,生病是因為他們過去做過的壞事所帶來的懲罰,所以,如果大人們不斷地強調或以醫療手段作為迫使孩子服從的方法,就更加深與強化其對醫療處置的錯誤印象,而更增加孩子無謂的擔心與焦慮。
第四,事先演練,替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孩子生病時,當然需要到醫院看醫生,但是從過去的經驗當中,孩子知道,許多醫療處置幾乎都不是他們能控制的,因此,看醫生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可預知與無法掌控的未來,任何人若處於相同的情境,都會引起相當大的焦慮與恐慌,也會產生很強烈的排斥感。所以,如果能夠在前往醫院,或者是接受一些醫療處置之前,先與孩子溝通或事前的演練,讓孩子能瞭解他將面對的環境或人物,並提供適當的安全的保護或安全感的支持(例如:帶著心愛的絨毛娃娃),將有助於面對挑戰。透過事前的遊戲或演練,父母與孩子有機會交替扮演即將面對的醫療處置,以及醫療過程中各種人物與角色的工作,透過遊戲的過程,孩子能得知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並且透過交替的扮演,父母有機會做正確的示範,引導與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疾病,配合就醫與治療的進行,減少因強迫就醫或治療而產生的害怕與恐懼。
第五,住院的準備與適應:住院經驗對所有的孩子來說,幾乎都是負面與悲傷的經驗,孩子通常都不喜歡醫院,如果可以逃離,總是會第一個想跑,但是,住院代表的意思是—-「跑不掉」,孩子必須待在一個他最不喜歡的地方,一刻都不能逃離,那必然是一個相當大的壓力來源。此外,住院期間,其活動受到限制,不能四處遊玩,或是因為身上的注射或儀器,使得原本自由自在的身體,必須被固定或行動受限制。有時候,住院期間所面臨的部分醫療處置,免不了會面對與父母的分離,即使是短暫的分離,對孩子來說都是相當痛苦與悲傷的。通常孩子生病時,情緒都比較脆弱,而住院造成的不安、擔心,與缺乏安全感,往往讓孩子不易安定或配合,如果又面臨需要與父母分離,對孩子來說,這是相當難以承受的壓力,孩子必然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極力的哭鬧與抗議,或變得較為退縮與無助,因此協助孩子適應住院就格外重要。如果可能,在孩子住院前應事先讓孩子知道住院的時間、住院治療的目的,以及可能面臨的醫療處置等,資訊的透明化可能在住院之前會對父母產生一些困擾與負擔,但是卻對於孩子的住院適應有相當大的幫助。此外,與孩子一同閱讀一些描述有關住院經驗的讀物、在住院之前與孩子一同整理或準備要穿著的衣服、準備攜帶的隨身玩具或玩偶,特別是孩子經常玩的玩具,或陪伴睡覺的布偶以及喜愛閱讀的故事書或繪本,在住院期間可以用來陪伴與支持孩子度過艱難的時光。住院期間,父母之一應儘可能的陪伴孩子,安頓其住院環境,陪伴的時間愈長,孩子的穩定性也愈高。
耐心的陪伴與傾聽、溫和地對待孩子的排斥與情緒反應,以及鼓勵與打氣,對於身體不適與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相當需要的,並且透過事前的心理準備,以及輔助孩子發展因應或面對壓力的策略,才能協助孩子對抗疾病,早日康復!
作者: 如穎心理成長中心 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張如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