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這段路途中,面對孩子狀況連連,接二連三的大小事不斷出現,常讓家長感到無力與挫折。特別是一些特殊兒童的家長們,三天兩頭接到從學校打來的電話,訴說著自己的孩子在校層出不窮的行為問題,心中彷彿被層層烏雲包圍住,看不見孩子的未來。
再怎麼堅強的家長,也會在挫折感襲來之時,覺得被孩子的問題壓垮,感到疲憊與無助,懷疑自己是不是很糟的父母親。雖然也想要紓壓一下好好照顧自己,卻又因為感受到身上擔負著孩子未來責任的重量,連放鬆都不知道怎麼做了。
要如何在這段不斷冒出障礙物的漫漫長路中,走的健康開心呢?除了在必要時尋求專家的協助,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將障礙物變小一些,與專家共同帶著孩子跨越困難之外,也需要仰賴家長們的勇氣與智慧,才能順利的帶領著孩子繼續往下一個階段邁進。以下提供三個協助家長減低教養挫折感的途徑:
1.個人想法的轉念
當孩子在家或是在學校出狀況時,您看見的是一個「問題」,還是一個「機會」?孩子的成長是一段累積經驗的過程,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就算把市面上所有親子教養的書籍雜誌都讀過,其實也很難全盤掌握孩子在人生路上可能會遇到的挑戰。但倘若家長能夠將孩子遇到的狀況都當成一個協助自己與孩子成長的機會,而不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心態上就能夠較為平靜,也就比較能夠彈性的思考出有效處理的方法。
在我的工作中,常會聽見一些家長說:「我的孩子讓我覺得自己很糟!很失敗!」這樣的想法傳達出來的是對於教養的無力與挫折,好像不管自己怎麼做,都看不見孩子的改善,所以覺得自己似乎是個失敗的父母親。不過,我想要強調一個觀念: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讓我們感覺糟。當我們感到挫折的時候,通常是因為現實的狀況和自己原先的想像有落差,以及感受到自己無法控制環境所致。孩子不會「讓」我們感覺糟,孩子給我們的,其實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機會,透過這些機會,讓我們察覺到自身的不足,挑戰自己僵化的思考方式,並從中培養處理孩子生活事件的創意與彈性,成為更有能力、更成熟的家長。
2.運用文字記錄自己及孩子的成長
孩子每天的生活是那樣的緊湊,才藝班寫作業吃飯洗澡好像是打仗一樣,家長隨侍在側,也跟著忙的團團轉。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中,很容易讓自己以及孩子成長的痕跡在「忙茫盲」中被忽略了,對於生活狀態很難感到滿足。研究指出,透過表達性寫作(expressive writing),每天花幾分鐘,用日記的形式描述自己對於生活事件的想法與感覺,具有增強自信心、改善身心狀態的功效。書寫可以幫忙家長用一種比較有組織,調理的方式整理出自己的思緒,還能夠從中提醒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美好事物,關注到孩子成長的軌跡,增添快樂感受。
3.參加家長支持團體
有了孩子之後,生活似乎就圍著家庭團團轉,生活圈縮小之餘,在家醜不外揚的文化教育下,很少有機會能夠讓家長們傾訴在家庭中遇到的挑戰,以至於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常會有一種孤軍奮鬥的疲累。透過心理師帶領的家長支持團體,家長們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之下,相互討論在家庭中遇到的狀況,分享曾經嘗試過的教養方式,紓發心情並彼此鼓勵打氣,建立支持網絡,擴展生活圈。
在教養孩子的這段漫漫長路中,多增添幾個夥伴,彼此提醒在前方可能會遭遇到的路障,就可以讓家長提前做好準備,減少日後跌跤的機率;再者,在烏雲密佈的當下,多個人手,也能夠提升撥雲見日的機會,增添生活中愉悅的光亮。
(圖/文 張逸芃 諮商心理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