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照顧一個小孩,你看得到他的成長,你從他翻身到開始爬、到走路、自己吃飯、最後是上學、自己洗澡,但照顧老人必需承受的是退化,長輩從自己能走路到坐輪椅、從自己能進食到需要人餵食、從自己洗澡到別人幫忙洗澡。照顧小孩是逐漸放手的過程,照顧老人是個逐漸承接更多責任的過程,你知道接下來的重擔將會愈來愈重。許多時候在發現身體健朗的父母倒下、失功能後,我們才會開始想要盡其所能地回報父母,但是你知道嗎?廣義的來看,「老化」指的是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總稱,不論好與壞。老化不是一個點或結果,老化是個線性的過程,所以每個人分佈在不同線性過程裡,會出現不同的樣貌,依據其樣貌的不同,身為子女的我們可以提供的協助也不同。
舉例而言,如果你的父母約莫五十歲左右,正好邁入成年晚期,可能會遇到的議題是社會層面的影響,五十歲前在社會地位與工作生產力上擔任重要角色,可是從某個時刻開始,可能公司裡升遷、教育訓練與重大方案推動,都開始由四十歲的晚輩擔任,五十多歲的年紀開始被劃分到非主要生產力的角色,這樣的失落與自我認同的調適有關,我們可能會需要協助父母逐漸轉換生活的重心與眼光,平均分散工作的比重到家庭或休閒娛樂裡。如果在這個階段突然面臨失業,那麼我們可以先陪伴父母消化憤怒、哀傷、恐懼的心情,不要急著鼓勵他/她振作,表達你支持他/她重新思考未來生活的短暫休息時間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利用這個短暫的空檔協助父母學習一些新技能或培養興趣,那是種陪伴的感覺,就像在你幼小的時候,父母也會仔細引導你學習新技能、努力陪伴你一天一天成長一樣。
如果你的父母六十多歲了,可能會面臨的另一個議題是靈性上的成長,他/她可能會需要整理過往年輕歲月的付出與遺憾有何意義?可能需要開始回答自己,他/她的人生圓滿了嗎?他/她可能重新定義時間、空間、生命與死亡的價值,對於自身的存在產生宇宙萬物共融的新感覺、新的視角,擁有更為寬容和博大胸懷。你願意付出足夠的耐心當他的聽眾嗎?每個人都需要舞臺才會記得聚光燈打在身上的炙熱感,你可以成為引導他進入這段話題的點燈者。
所有的改變都繫於細水長流的關係培養,身為子女的我們若平時就勤奮地翻鬆眼前的肥渥土壤,直到重要時刻到來時,我們就能立即種下種子,等待種子重新發芽,而不是看著它枯萎。請把老化的過程看做是種充滿圓融智慧展現的生命面貌吧!
撰文者 洪雅欣 諮商心理師
2017/5/2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