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的挑戰,需要不斷地調整學習的步調才能跟上群體的節奏,有的時候孩子可能因為衝動控制的問題、人際覺察問題…等原因,逐漸被排除在主流的同儕互動之外,減緩其社會互動技巧的成熟。為了避免兒童在人際關係的發展趨於不利的地位,通常會藉由人際關係導向的團體治療,協助孩子發展社會互動的能力。
在團體治療的過程中,心理師會導入許多人際互動訓練的方案,並將人際互動的事件嵌在遊戲之中,藉著遊戲的進行,引導兒童與其他的團體成員維持正向互動,鼓舞兒童學習以適當的方式與同儕持續交往。依據團體治療主題與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學習人際互動禮儀
在團體分組或尋找組員的過程中,學習禮貌地邀請或接受他人的拒絕,同時也藉此機會提供兒童適當的回饋,協助孩子了解經常無法找到同伴的原因,可能與其平常的不恰當行為、容易發脾氣、說話不禮貌等行為有關,引導兒童修正其口語表達方式。
(二)學習輪流與等待
在遊戲或競賽的進行過程中,心理師將提供有限的媒材,創造出一個資源有限的環境,讓兒童有機會練習輪流使用與借用媒材,以及耐心等待他人將媒材用畢,再與其協商借用媒材。
(三)學習面對輸贏的結果
在競賽的遊戲過程中,每一位兒童都希望能獲得比賽的勝利,為了獲得勝利,孩子有可能會出現較為粗魯、缺乏控制、干預他人,或違反遊戲規則等行為,進而造成人際衝突。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透過競爭性的遊戲,心理師可以在遊戲進行中適當地操控,引導孩子學習抑制衝動與情緒,並遵守團體規範全程參與競賽活動,接受競賽的結果;此外心理師仍可透過適當的操控,創造讓兒童輸掉比賽、失去進階比賽的機會,藉此協助孩子學習面對與接受比賽輸贏的結果。
(四)學習團隊合作
在團體的進行中,心理師導引兒童以2至3人為單位進行分組,並藉著競賽性的遊戲,小組成員需學習摒除濃厚的個人主義,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觀察組員的優勢能力,支援組員,學習工作分配,學習團隊合作,共同努力以獲得勝利。
(五)學習溝通協商與妥協
心理師帶領團體的過程中,常常會拋出2至3個競賽主題,由參賽的個人或組別相互討論,並決定競賽遊戲、相關的競賽規則以及獎賞與懲罰的規定,由於在競賽的過程中,各組成員可能各有其擅長的項目,因此在討論與決定競賽項目時,就需要溝通、協商,討論出一個多數人可以接受,而且能讓少數人參與的結果。當團體成員無法獲得共識,或無法妥協的情形下,心理師會適時引導成員或拋出問題解決的方法,讓成員們繼續討論,協助其達成共識,展開比賽。透過這些競賽性的遊戲,參與的成員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提議、討論、協商、破裂、再提議、再討論、再協商、妥協,達成共識,共同參賽,面對競賽的結果,讓成員們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有機會反覆地演練溝通與協商的技巧,並經歷一次又一次地妥協,以提升其人際互動技能。
(六)學習專心聆聽他人說話
團體進行過程,心理師應用代幣制度鼓舞成員自我介紹、分享學校生活、假日生活、各人喜好事物等過程,讓成員有機會練習表達能力;同時,聆聽他人介紹的成員,也需要專注於成員的報告,並記憶他人所分享的資訊,才能在心理師隨機點選的時候,完整地報告成員所分享的資訊,讓自己可以獲得更高的積分。在這個過程中,團體成員需學習排除干擾、專注於聆聽他人所分享的資訊,詳細了解每一個步驟進行的程序,透過反覆演練,學員才有機會能提升個人在團體情境中,抵抗分心並專注於事件的能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