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是小孩一生中最早的啟蒙老師。爸爸媽媽的作為對於孩子的發展與價值觀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將於113年推出一系列的講座課程,從1/06廖丹瑜心理師與家長們分享如何引導家有難以專注學習的寶貝們,在學習路上可以怎麼預作準備,讓爸爸媽媽在讀書及作業完成時能夠有效介入,提升學習效率;接著3/9黃春萍心理師透過解析情緒與行為背後成因,協助親子間建立正向互動。
    院內活動除了讓家長瞭解注意力的改善策略及親子關係建立之外,也規劃在4/20由張如穎心理師依照參加家長想討論的議題進行家長團體,歡迎育有12歲以下子女的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前來報名,奠定孩子面對未來任何挑戰的基本能力!
    同時,針對成人的情緒紓解,在5/11將會有舞蹈治療入門體驗,由張逸芃心理師引你以各種身體律動進行身心的自我覺察,了解身體與他人的關係,進而走向身體/心理交融的藝術性療癒中,歡迎大家透過動態的體驗來探索身心!


    每一場將於活動前一個月開放報名,歡迎大家追蹤、報名,一同參與!
    報名日期:
    113.1.06(六)於112.12.6(三)開始報名
    113.3.09(六)自113.02.9(五)開始報名
    113.4.20(六)在113.3.20(三)開始報名
    113.5.11(六)從113.4.11(四)開始報名

  • 張如穎心理師將於110年5-8月間於文化大學推廣進修部台中校區開設系列課程,歡迎有興趣的夥伴可點選下列網址參閱與報名

    (1)【親職講堂】愛的成長進行式-寶貝情緒停看聽110年5月29日(六)
    https://taichung.sce.pccu.edu.tw/courses/0FN9B0050?c=2604

    (2)【成長講堂】壓力與情緒的認識及管理110年6月26日(六)
    https://taichung.sce.pccu.edu.tw/courses/0FO4B0060

    (3)【週二系列課程】兒童情緒教育與輔導班6/08~8/03(二)

    https://taichung.sce.pccu.edu.tw/courses/0FO2B0080

    課程地點於: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658號

  • 轉眼間,孩子即將進入小學,成為小學的新鮮人,由於小學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和幼兒園有相當大的不同,這不僅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對於父母而言,也是一個新生活與學習的開始。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過程會面臨許多的轉變,包括:學習環境、老師、同學,以及上課方式的轉換,面對這麼多的改變,不同的性格與特質的孩子在面對新的人際關係時,可能需要不同程度的調整。
    在幼小轉銜時,孩子將面臨與原來的老師、同學與好朋友的分離,對於一些較內向、與老師或同學關係緊密的孩子來說,面對這樣的分離,孩子可能變得比較脆弱、憂愁與感傷,父母可以透過與孩子討論的方式,從旁提供一些方法協助孩子度過情緒的低潮,例如:引導孩子畫圖、製作卡片,或以打電話方式,將其思念與情感傳達給孩子的老師或好朋友,透過適當的聯繫方式,讓孩子覺得在心理上仍然能與老師或好朋友緊密相連,孩子自然也就放心了。。

    另一方面,孩子即將面對許多以前不認識的人,協助孩子學習面對新的老師與同學,並建立適當的社會互動技巧,將有助於孩子入學後的生活適應。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親可能要扮演比較積極的角色,主動的引導與示範,帶領孩子學習社交技巧,協助孩子在入學前,發展出基本的社會人際互動技巧,以縮短入學後的適應期,增進其情緒的穩定性,例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同扮演新學校的同學或老師,由父母示範上課時聽從老師的命令、如何自我介紹、如何認識新同學、邀請同學一起玩,或向同學借文具等人際互動的技巧。
    對於比較外向或是活動量較大的孩子,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孩子發現幼稚園和小學上課與生活作息上的差異,修正並學習遵從新規則與避免干擾他人,建立適當的行為習慣,例如:父母親可以從日常觀察中,將孩子經常遭遇到的問題(說話太大聲、干擾他人的行為),編入故事情境中,透過說故事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其行為造成的干擾反應在孩子身上,藉此強調遵守常規以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並協助孩子修正社會人際互動的技巧,以發展適當的人際關係。

  • 《青春期大解謎—-建立正向親子互動》

    1090307青少年家長情緒支持成長團體

    手機是年輕一族捧在手心呵護的寶貝,家長們往往苦於無法妥善管理孩子們擁有適當的手機使用時間,透過心理師的引導與討論,大家能夠從中檢視親子關係,並透過正向的互動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時間管理,能不被手機束縛,從而能發展其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興趣與真實的人際關係,而非沈浸在虛幻網路中。

  • 心理師教您判斷
    從早到晚的十個重要決定如何影響您的睡眠

    大家都知道具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可以提升我們的體力、判斷力、免疫力、注意力等等,好處非常多。好的睡眠品質仰賴於我們在清醒時作出的諸多決策。但我們從早到晚做出的決定,有哪一些是可以幫助我們在入睡時更加順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早晨】

    1.決定規律的作息

    在鬧鐘響的那一刻,你是決定立刻起身,或是持續賴床呢?賴床的時間過久,可能會讓生理時鐘往後延長,到了晚上東摸摸西摸摸不想睡的頻率也會隨之提高,提升入睡困難度。
    生理時鐘的重要性一直在世界各地被研究著, 2017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就是頒發給三位研究生理時鐘的美國科學家。
    一般來說,我們的生理週期一天大概快要到25小時(參考文獻一),其實是比24小時還來得長的,因此,我們如果不刻意的自律調整,很容易的每天會越來越晚睡,也越來越晚起床。
    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和固定的時間起床,保持規律的睡眠習慣,不只穩定生理時鐘,增加好睡因子,也能讓我們的情緒更加穩定。若在固定時間入睡很困難,可以先從規律的起床時間開始做起。

  • 心理學研究(González-Castro, 2016)指出神經生理回饋治療對於罹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受試者有相當不錯的效益。

    該研究將131名學生分為四組,分別是1.對照組(未接受神經生理回饋治療或藥物治療),2.神經生理回饋治療組,3藥物治療組,4.整合組(神經生理回饋治療+藥物治療),分析神經生理回饋治療、藥物治療和兩者結合的療效。

    研究結果1.整合組(神經生理回饋治療+藥物治療)療效優於藥物治療組。2.在ADHD的執行功能的改善方面,神經生理回饋的療效優於藥物治療組。結論,對於罹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孩童,神經生理回饋治療可以是藥物治療以外的一種替代治療方法。

    González-Castro, Cueli, Rodríguez, García, Álvarez (2016). Efficacy of Neurofeedback Versus Pharmacological Support in Subjects with ADHD.  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 41(1), 17-25. http://doi: 10.1007/s10484-015-9299-4.

    文章來源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290167

  • 成 長 路 上 一 起 走 ~

    家長情緒支持成長團體~

    隨 著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每位爸媽總會碰上不同面向的問題,起初是情緒控制、聽話與否,接著開始了同儕與人際關係的發展,然後面臨小學課業上的問題,及如何與老師溝通『關於我的這個孩子』,乃至於回到家裡,夫妻之間、與公婆相處,孩子與手足的互動,各種小事大事不斷地發生,總是有好事讓你微笑,但偶爾也會遇到挫折或無奈。
    『我愛我的孩子,我愛我的家庭,但是偶爾也感到疲倦無力,一身輕的悠閒與一家子的責任在心中拉扯,有人能體會我的感受嗎?可以給我一點建議嗎?或者可以教教我,怎麼在那些問題發生前就先做好準備呢?』
    聽見這些聲音,也希望可以協助更多的家庭,所以我們預備成立一個專屬於家長的支持團體,邀請各位爸媽提供您至今的種種經驗,並且在專業人員的協同陪伴下,讓您在照顧孩子的歷程上可以更順利、更愉悅。

  • 「每次我只要躺上床,就開始焦慮不安,今天不知道又要翻到幾點才可以睡得著了…。」

    「只要每次躺在床上無法馬上入睡,翻來翻去的時候,我心裡就想完蛋了!明天的會議我肯定又會沒有精神怎麼辦!睡不著怎麼辦!慘了慘了!」

     

    上述這些是在診間很常出現關於失眠者挫敗的聲音,對於睡眠這個佔掉我們人生三分之一的行為,當你想要完全的掌握它,效果往往不如預期。

    當人越想要控制一件事情,結果卻不盡己意時,就會產生挫敗的感覺。而這種對於睡眠挫敗的感受,很容易在下次你打算入睡時,再度出現,像是影子一樣的和你一起上床,你越是抗拒,這股挫敗感覺就會越巨大,讓人越來越緊繃,對於「睡眠」這個行為就很容易和擔心、焦慮等情緒連結在一起,當這些情緒出現之後,就更難睡得香甜。

  • 在治療室中,會出現各式各樣、層次不同、深淺不一的情緒,這些情緒中,有個常出現的不速之客,經常在討論過程中不斷出現。特別是在步調快、壓力大的情境中,這位常客就是挫敗感。
    每個人在成長的經驗中,不免有感到挫折的時刻。比如在校讀書階段,成績不如預期、很想要交朋友,卻不順利;在職場中,雖想要成功出人頭地,但總是感到無法融入、晉升的速度不如預期、急著想完成所有事情但卻總無力追上,搞得自己焦慮、同事關係也不睦;在家庭裡,覺得無法達到父母期望、很努力盡本分但公婆卻總是有話可說、孩子不聽話、處理孩子們的生活瑣事沒被感謝就算了還被嫌棄……種種挫敗經驗常讓人感到痛苦不堪。

    挫敗感出現了怎麼辦呢?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當你知道了情緒是從何而來,就會比較容易順著這條路送它離開,或是與其和平共處。

    挫敗感的出現,常是由於:你得不到你要的,或是得到了你不要的

    以交友過程來解釋,得不到你要的:就是在你不斷追求下還是被女神/男神拒絕。得到了你不要的:就是在你告白後,得到了一張好人卡。這時,挫敗感就出現了。挫敗感出現的時候,負面情緒很有可能會像漣漪一樣,迅速擴散,這原因是因為大腦會抓取過去挫敗的經驗,或是預期未來也會遭受同樣的失敗,而使挫敗感在你的大腦中開始喧囂,讓你覺得狀況無法控制,瀕臨失控邊緣。到最後出現自我厭惡或是自信心低落的結論:「我很爛!」

    當我們可以意識到,這樣的情緒是自己的大腦產生的,而不是因為別人的關係造成的,就能進入到調整挫敗情緒三步驟:

  •  「弱勢的孩子,家長並不弱勢!」我們豪氣干雲的媽媽在說這句話時,真是令我驚豔,是的!有時候我們必須為孩子出征、為家人出征,我們的孩子在同儕中容易成為被霸淩的對象,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時會令我們心痛,有時我們會選擇客氣地回應,請求學校的協助,當然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原則堅定的出擊,請學校做出明確肯定的處理,我們努力配合環境,但也營造環境配合我們的孩子,包括預防意外發生的責任,我們要成為孩子的超級英雄,也只有家長們最有資格成為孩子的超級英雄!

 
WP_Modern_Notepad

2025 年 1 月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分類

文章彙整

關於如穎

★服務時間★

❤週一~週五
下午:14:00~18:00
晚上:19:00~22:00

❤週六
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8:00

★聯絡我們★

☛電話:04-2228-2220
☛E-mail: service@ruyin.tw
☛臺中市中區柳川東路三段5號5樓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map

 本中心導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