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應用心理學的行為理論,達到改變人類行為的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協助當事人重新制約與學習新的行為,可以有效改善兒童發展遲緩、好動、衝動控制不佳、固執、不良習慣等,而對於一般成人與兒童的社會、人際關係不佳,緊張、焦慮、失眠等困擾,均能有相當明顯的療效。
這是一個應用心理學的行為理論,達到改變人類行為的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協助當事人重新制約與學習新的行為,可以有效改善兒童發展遲緩、好動、衝動控制不佳、固執、不良習慣等,而對於一般成人與兒童的社會、人際關係不佳,緊張、焦慮、失眠等困擾,均能有相當明顯的療效。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的挑戰,需要不斷地調整學習的步調才能跟上群體的節奏,有的時候孩子可能因為衝動控制的問題、人際覺察問題…等原因,逐漸被排除在主流的同儕互動之外,減緩其社會互動技巧的成熟。為了避免兒童在人際關係的發展趨於不利的地位,通常會藉由人際關係導向的團體治療,協助孩子發展社會互動的能力。
在團體治療的過程中,心理師會導入許多人際互動訓練的方案,並將人際互動的事件嵌在遊戲之中,藉著遊戲的進行,引導兒童與其他的團體成員維持正向互動,鼓舞兒童學習以適當的方式與同儕持續交往。依據團體治療主題與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學習人際互動禮儀
在團體分組或尋找組員的過程中,學習禮貌地邀請或接受他人的拒絕,同時也藉此機會提供兒童適當的回饋,協助孩子了解經常無法找到同伴的原因,可能與其平常的不恰當行為、容易發脾氣、說話不禮貌等行為有關,引導兒童修正其口語表達方式。
(二)學習輪流與等待
在遊戲或競賽的進行過程中,心理師將提供有限的媒材,創造出一個資源有限的環境,讓兒童有機會練習輪流使用與借用媒材,以及耐心等待他人將媒材用畢,再與其協商借用媒材。
(三)學習面對輸贏的結果
在競賽的遊戲過程中,每一位兒童都希望能獲得比賽的勝利,為了獲得勝利,孩子有可能會出現較為粗魯、缺乏控制、干預他人,或違反遊戲規則等行為,進而造成人際衝突。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透過競爭性的遊戲,心理師可以在遊戲進行中適當地操控,引導孩子學習抑制衝動與情緒,並遵守團體規範全程參與競賽活動,接受競賽的結果;此外心理師仍可透過適當的操控,創造讓兒童輸掉比賽、失去進階比賽的機會,藉此協助孩子學習面對與接受比賽輸贏的結果。
(四)學習團隊合作
在團體的進行中,心理師導引兒童以2至3人為單位進行分組,並藉著競賽性的遊戲,小組成員需學習摒除濃厚的個人主義,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觀察組員的優勢能力,支援組員,學習工作分配,學習團隊合作,共同努力以獲得勝利。
(五)學習溝通協商與妥協
心理師帶領團體的過程中,常常會拋出2至3個競賽主題,由參賽的個人或組別相互討論,並決定競賽遊戲、相關的競賽規則以及獎賞與懲罰的規定,由於在競賽的過程中,各組成員可能各有其擅長的項目,因此在討論與決定競賽項目時,就需要溝通、協商,討論出一個多數人可以接受,而且能讓少數人參與的結果。當團體成員無法獲得共識,或無法妥協的情形下,心理師會適時引導成員或拋出問題解決的方法,讓成員們繼續討論,協助其達成共識,展開比賽。透過這些競賽性的遊戲,參與的成員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提議、討論、協商、破裂、再提議、再討論、再協商、妥協,達成共識,共同參賽,面對競賽的結果,讓成員們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有機會反覆地演練溝通與協商的技巧,並經歷一次又一次地妥協,以提升其人際互動技能。
(六)學習專心聆聽他人說話
團體進行過程,心理師應用代幣制度鼓舞成員自我介紹、分享學校生活、假日生活、各人喜好事物等過程,讓成員有機會練習表達能力;同時,聆聽他人介紹的成員,也需要專注於成員的報告,並記憶他人所分享的資訊,才能在心理師隨機點選的時候,完整地報告成員所分享的資訊,讓自己可以獲得更高的積分。在這個過程中,團體成員需學習排除干擾、專注於聆聽他人所分享的資訊,詳細了解每一個步驟進行的程序,透過反覆演練,學員才有機會能提升個人在團體情境中,抵抗分心並專注於事件的能力。
心理治療中強調個體的認知、情緒、行為三者彼此互相影響,近年來在教育現場評估為情緒障礙的孩子越來越多,激烈的情緒反應總使父母、師長、同儕深感困擾,卻又不知如何處理。
一般而言成人的情緒問題可以透過談話在改變認知想法後,對於情緒狀態有所改善,但孩子們乃至於青少年要足以述情於詞並不是那麼容易,因此與兒少工作時往往都會先從協助行為改變後,從而使兒少能夠建立好的認知,以獲得正向情緒,有效降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再碰壁而產生挫折與攻擊。
透過行為改變技術去分析形成情緒行為的前因,了解激烈行為是如何能持續維持,當父母與心理師透過一次次分析,越能理解孩子情緒起因,就越能預防情緒爆發,同時也能從中引導孩子學習更具有適應性的行為,協助孩子建立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歡迎社區民眾參與,不限院內學員~~對使用行為改變技術改善孩子的情緒問題有疑問的家長都歡迎來報名^_<
美國小兒科學會(AAP)於疾病管制局網站上發布,關於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兒童的治療建議,摘述如下:
(1) 4-6歲幼兒第一線治療包含涵蓋親職技巧訓練的行為治療與課堂中的行為管理策略。除非上述行為治療的介入無法明顯改善幼兒的行為問題,才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2)6-18歲學童與青少年的治療建議同時使用食品藥物局(FDA)核准之藥物、涵蓋親職技巧訓練的行為治療以及課堂中的行為管理策略
ADHD最佳診斷與治療建議指南出處:https://www.cdc.gov/ncbddd/adhd/guidelines.html
『孩子,我怎麼都不瞭解你啊!你可以告訴我,你到底在想什麼嗎?』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對於孩子的一些外在行為表現或是情緒反應,常令大人們感到困惑與不解。家長們嘗試著用詢問、哄騙或是威脅利誘的方式,企圖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卻還是問不出所以然來,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親可能因為碰觸不到孩子的心,而感到相當的焦慮與擔憂。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