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遇到孩子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偏差,例如:說謊、不負責任、不順從規定等問題。如果單從行為的層面來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我們很容易會認為孩子總是違反規則,不尊重大人、不誠實、愛狡辯,然而,如果我們能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動機來探究,可能會歸納出不同的結論。
一般而言,孩子的行為會跟環境形成一些互動,其互動的結果,便形成了孩子某種行為模式。所以,在修正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除了要考慮孩子行為的動機,也需要思考大人們提供了什麼樣的環境給孩子,才有機會針對問題的根源,發覺解除行為問題的方法。
以孩子說謊的行為為例,大人們應該採取何種觀點和策略,來修正其行為上的偏差呢?
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孩子為什麼要說謊,為什麼不誠實的面對大人。
對孩子而言,說謊讓孩子獲得了什麼額外的好處,是逃避責備、懲罰,還是獲得大人的讚賞。如果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責難,那麼孩子說謊的行為就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即是大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會不會過度集中使用懲罰,忽略了讓孩子表達想法或忽略了提供孩子解決難題的機會,導致孩子只能盡量選擇避免懲罰的方式,而缺乏機會學習面對問題,解決難題。
大人們的想法總希望培養孩子能勇於承擔、誠實正直等行為特質,但是孩子的這些特質並不是自然出現的,這些行為需要大人教導並且提供適當的機會,讓孩子練習,在反覆的嘗試、修正錯誤之後,行為才能臻於成熟,符合大人的期待。所以,當孩子說謊時,大人們除了及時糾正、責備孩子之外,如果能花一些時間,瞭解孩子說謊的原因,並且以教導取代責備。透過鼓勵孩子還原事實,讓孩子能瞭解做錯事應該從錯誤中學習,修正原來所犯的錯誤,而不是只有致力於掩飾錯誤,孩子才有機會學習誠實面對問題,勇於承擔責任。
其次,如果孩子說謊的行為的原因來自於獲得成人的注意,則孩子的行為所傳達的訊息是,大人可能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孩子總是渴望大人的關心、注意,也許大人生活的步調可能太快了,也許大人與孩子接觸的時間不夠,所以,孩子傳達出來的強烈訊息是,孩子想和大人有更多的互動。如果大人能調整作息,放慢腳步,大人才有可能創造與孩子互動的機會,在孩子說謊以獲得重視之前就提供適度的稱讚,或讚賞孩子的行為,如此才能引導孩子以適合的方式來獲得大人的關注,創造良性的親子互動,引導孩子朝向誠實、負責、正直的方向成長。
攝影:Jane
作者:臨床心理師 張如穎
現任:如穎心理成長中心 院長
台中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理事長
- 本中心位置圖:(請按下圖放大)
- 地址:40041台中市中區柳川東路三段五號5F
- 電話:(04)2228-2220
- 電話:0935-696016
- 傳真:(04)2228-0075
- E-mail: service@ruyin.tw
發佈留言